習藝卡的課程標準怎麼訂的?對照英國升學標準
文/胡素燕
我們在英國是國家Arts Award金、銀、銅、探索、發現等五級合格教師;我們五年來英國各種大小型活動,一直都是帶『母語英文』的孩子,不是學英文的孩子。這些活動與課程,有些公開、有些保密,參與人數從三百人到小班十五人甚至一對一都有。
我們在台灣這五年,一直試著尋找能夠和英國互動的學校、補習班或才藝班,希望文化交流能透過台灣的孩子們或親子們互動,而不總是只有我們在前端帶活動做分享。這些活動與課程,從地方博物館、小學、補習班我們都試過,有時用中文、有時雙語、有時英文多一些,人數多以十人到十五組親子為限。
這五年兩邊跑帶活動,酸甜苦辣各般滋味。令人開心的是,當英國親子們看見來自台灣的作品,會非常珍惜的看著每一個細節,英國人喜歡最原創的、屬於個人的表達,他們喜歡從這些原創作品認識不同角度的台灣。
當然,這些作品的呈現除了事先要花時間了解親子們的創作理念,預先準備英文解說牌之外,我們現場更需要依照觀眾興趣,即時生動有趣的介紹每一份作品背後的小故事。
這一個步驟,是台灣朋友們最難看見的過程,但卻是我們最想分享的經驗。因為,這不僅關於英文學習、藝術表達,分享者還要學會以英國人的思維邏輯去表達不同文化的趣味性與在地性。這就是雪花創辦習藝卡的需求與由來。
既然有了目標,接著怎麼訂定習藝卡證書的審核標準?
1. 初階:以英國國家Arts Award 藝術就業與升學系統的標準對照,這個階段對語言的要求並不會過高,但強調『自我表達的能力』,與『自主找答案』的能力,這階段的孩子可以用畫的、用說的、用寫的都可以。英文在這個階段,我們鼓勵孩子如果無法說或寫出完整句子,盡量以單字記錄自己的想法即可。
2. 進階:以台灣而言,這個階段必須加重英文表達能力,這包含對英式教育的熟悉和學習態度養成。藝術探索在這個階段,會從初階的發現進行到『思索尋找更多資源』,並且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認識藝術家之外,還要體驗兩種不同藝術形式。這個階段如果無法達成標準,將無法進入銅級課程。
3. 銅、銀、金級:這個階段的孩子,會以與英國學員交流、遠距互動或直接在英國共同參與同一個項目為目標。這三個階段的英文,隨著孩子興趣與程度不同,英文對話的應變能力訓練將更精英化,每個老師可能只帶一到兩個學生。
4. 英國國家Arts Award銅銀金三級同等學歷認證課程(限英國進行):十五到二十五歲之間的學員,如果對到英國讀大學藝術類課程有興趣,在台灣時也已經從習藝卡課程中熟悉了英式教育與思想表達,可選擇高中畢業前後到英國上課、完成英國國家Arts Award銅、銀或金級的證書課程,作為升學使用。
☀️🕊🌱📚☃️🍓☀️
日前我們久居英國,無法親自在台灣帶課程,因此嘗試與有意願的老師做了幾期初階習藝卡實驗課程,但幾期課程下來,我們親自到教室觀摩幾次,雖然老師很認真引發了孩子的參與興趣,但對於讓孩子自主學習、用不同角度探索作品與藝術家故事的部分一直沒法達成。
由於實驗教室還是以台灣傳統上對下的教育方式為主,老師準備材料、孩子們接收訊息,且並無任何準備調整為英式教育的意願。而英式下對上,以孩子興趣與找到的東西為主、老師的角色為輔的教育模式,卻是英式教育與邏輯訓練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此,幾次提出調整建議,卻遲遲無法得到有效回應的情況下,雙方只能暫停台灣的習藝卡實驗班課程。
另外,我們了解台灣的朋友們對英國系統不熟悉,因此對於任何來自英國的資訊,我們都非常小心處理,不想造成不實宣傳也不願讓家長們對某些資源過度期待*。即使只是從我們這裡傳出去的資源,被過度宣傳其效用時,我們自認有責任為大家解釋清楚,讓大家選擇課程時有更多考量的依據。
*Children's University 的資訊是我們傳給台灣老師的,但這個聚集各個課後班資源的慈善資訊網,雖然自稱「大學」,但他們跟大學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最大好評就是免費活動很多和免費好玩的畢業典禮。我們 Arts Awards 某些活動跟他們合作,透過他們網絡宣傳,但證書依舊是由倫敦聖三一學院頒發,並不是Children's University 頒發。
此單位也不會主動做文化交流計畫,我們去年早已打過招呼推薦他們考慮和台灣合作,但除非參加的學校或老師們有相關課程設計,否則他們一切以英國為主,海外僅是授權資源而已。但,無論如何,這個單位都不會做任何升學相關認證。
https://www.facebook.com/snowflakebooksclub/posts/306303905375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