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古蹟照明悄悄改變你發現了嗎?

文/小邱
前幾年有英國朋友說道,這幾年英國很多地方的古蹟、教堂照明改變了,從原本探照燈高度照亮擺設,換成移動式仿燭光檯方式設置,剛聽到時我沒有即時反應,後來想起素燕的碩士論文是關於古蹟照明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她的論文悄悄的改變英國。
英國冬天三點半天黑,電燈的發明讓夜晚不再黑暗,不用小心翼翼拿著蠟燭、火把走路。可是古蹟呢?在沒有燈的年代燭火是如何擺設,而當時的黑夜在微弱的光線下又是什麼樣子。很難想像為了還原古蹟的歷史年代,可以寫出一大堆理論、數據的英國人竟然漏掉古時的照明研究。
為了找出過去各時代的生活證據,在牛津大學這個龐大資料庫中找尋零星,可能有關的書籍、資料,還要裡面找到足以證明的論點與相關紀錄,為求完整還得將收集的範圍擴大到全英國的圖書館資料庫。光想到這就頭暈,一本英文小說我都不知要讀多久,更何況是這種滿滿生字的學術文章,還有一堆拉丁文等奇怪的語言,就只為了找幾句話,到底是如何辦到的。
這種收集資料的速度我想英國人都不一定辦得到,記有一次她和Roy聊天聊到,抱怨她的Supervisor給她的資料太難一堆拉丁文、古文的沒考慮她這個唯一的國際學生,而她的Supervisor嚇一跳,因為寫文的方式讓他一直以為素燕是本地出生長大的本地人。
經過現場實測,與教堂資料庫行政人員交談,連牛津的聖瑪麗大教堂直接拿著論文開會如何設置照明,素燕的好友瑪登男爵夫婦也說,他們以前去教堂、古蹟從沒注意這些,現在燈光設計成為他們聊天的話題。從來沒被重視的照明似乎有所改變,改變裝設方式,小心調整,回到未有電燈時的份圍,還原歷史古蹟的樣貌。畢業後這論文存放在系主任辦公室。
英國大學的功能不只是教育或是獲得文憑,提供龐大的資料系統給來自世界各國的精英研究,認真的研究有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幫助改變大環境。雖然台灣與英國的環境不同,但我們能換個角度認識與思考知識所帶來的影響力。
素燕在成立雪花出版前用欣賞英詩串連學生時期的學習過程,出版了一本半自傳半教育的英文書Dear Su Yen能從藝術、建築、英詩、文化交流等不同角度換位思考,這本書也是後來成立雪花與習藝卡的源頭,也是給我不少寫作靈感的書,能夠細細品嚐。